前 言
武汉传媒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学校创立于2004年,原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武汉传媒学院。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武汉光谷藏龙岛科技园区,并在孝感市大悟高铁经济区建有实习实训和影视拍摄基地。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一万余人。
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区域传媒产业、构建传媒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传媒领域应用型人才、锻造传媒特色教育品牌”的发展思路,构建了聚焦传媒产业、对接行业需求、专业相互支撑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夯实基础、强化实践、交叉融合、突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学校积极主动适应文化传媒大发展大繁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注于传媒领域应用型学科专业教育,努力培养传媒领域应用型艺术、技术人才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及经营管理人才。学校现设有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二级教学单位,有28个在招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涉及文、艺、管、工等学科门类。
学校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湖北省“十四五”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也是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学校拥有3个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3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3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动画、表演)和1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近两年,学校先后有7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此外,学校还拥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不断探索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多年来学校坚持紧跟业态发展,对标行业要求,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断加强校内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育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全国蓝桥杯计算机大赛、乌镇戏剧节等有影响力的大赛中不断斩获殊荣。近五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900余项。
学校自办学以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培育办学优势,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获得“中国十大优势专业院校”“中国传媒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品牌院校”等荣誉称号。办学成效和经验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进入新时代,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暨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本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提升质量,力争在新时代,改革有新突破,发展有新作为。2021-2022学年,学校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在专业布局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培养模式创新、在线教学推进、教学质量改进、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文化传媒及相关行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
学校对接区域文化传媒产业,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并不断完善以戏剧影视艺术、新闻传播类专业为重点,文、艺、工、管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2022年学校在招本科专业为28个,见表1。
表1 本科招生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
学科门类
|
专业类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设置时间
|
所属学院
|
1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2005年
|
人文与艺术学院
|
2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050201
|
英语
|
2007年
|
人文与艺术学院
|
3
|
新闻传播学类
|
050302
|
广播电视学
|
2004年
|
新闻传播学院
|
4
|
050303
|
广告学
|
2009年
|
新闻传播学院
|
5
|
050304
|
传播学
|
2009年
|
新闻传播学院
|
6
|
050306T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5年
|
新闻传播学院
|
7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2005年
|
传媒技术学院
|
8
|
080707T
|
广播电视工程
|
2008年
|
传媒技术学院
|
9
|
计算机类
|
080902
|
软件工程
|
2014年
|
传媒技术学院
|
10
|
080910T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2022年
|
媒技术学院
|
11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120210
|
文化产业管理
|
2011年
|
文化管理学院
|
12
|
电子商务类
|
120801
|
电子商务
|
2004年
|
文化管理学院
|
13
|
旅游管理类
|
120903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2014年
|
文化管理学院
|
14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类
|
130201
|
音乐表演
|
2007年
|
人文与艺术学院
|
15
|
130202
|
音乐学
|
2013年
|
人文与艺术学院
|
16
|
130205
|
舞蹈学
|
2015年
|
人文与艺术学院
|
17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130301
|
表演
|
2005年
|
电影与电视学院
|
18
|
130304
|
戏剧影视文学
|
2018年
|
电影与电视学院
|
19
|
130305
|
广播电视编导
|
2008年
|
电影与电视学院
|
20
|
130306
|
戏剧影视导演
|
2017年
|
电影与电视学院
|
21
|
130307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2011年
|
设计学院
|
22
|
130309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2004年
|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
23
|
130310
|
动画
|
2007年
|
设计学院
|
24
|
130311T
|
影视摄影与制作
|
2013年
|
电影与电视学院
|
25
|
美术学类
|
130404
|
摄影
|
2010年
|
设计学院
|
26
|
设计学类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2004年
|
设计学院
|
27
|
130503
|
环境设计
|
2004年
|
设计学院
|
28
|
130508
|
数字媒体艺术
|
2006年
|
设计学院
|
(三)学生规模
2022年9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178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433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88.55%。
表2 学校本科学生情况
全日制在校本科(人)
|
普通全日制在校生(人)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数比例(%)
|
10433
|
11782
|
88.55%
|
(四)生源质量
我校2022年面向全国23个省(直辖市)招生,共在11个省、市、自治区组织了艺术类专业测试,生源比较充足。我校2022年艺术类校考依旧全部采用线上考试方式进行,生源充足且质量持续提高,2022年录取新生质量比2021年有所提高。2022年,我校招生计划本科2610人,专升本普通计划429人;实际录取本科2610人,专升本429人;实际报到本科2486人(含保留学籍复学6人),报到率95.25%;专升本428人,报到率98.85%。其中我校艺术类计划实际录取1644人,实际报到1577人,报到率95.92%。
湖北省内我校特色专业播音主持艺术录取分数线为682.07分,省控线为643分,高于省控线39.07分;戏剧与影视学类录取分数线为649.37分,省控线为628分,高于省控线19.03分;表演类录取分数线为613.15,省控线为577.6分,高于省控线35.55分;音乐学类录取分数线566.31,省控线为518分,高于省控线48.31分,舞蹈学类录取分数线为236.2,省控线为227,高于省控线9.2分,以上几个专业录取最低分在同类院校中均名列前茅。美术类我校录取最低分数为521.6分,省控线为490分,高于省控线31.6分,同比去年也有明显提高。我校在湖北省内普通文理类我校录取分数分数线与往年相近,物理类、历史类录取最低分数分别为412和447,分别高出分数线3分和12分。
表3 2022年录取本科生情况表
年度
|
录取人数
|
第一志愿录取率
|
实际报到人数
|
报到率
|
2022
|
2610
|
100%
|
2486
|
95.25%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及结构
截至2022年9月30日,全校教职工718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400人,外聘教师297人,折合教师数572.5人,生师比20.58:1。硕士以上学历占比75.5%。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调整教师薪酬待遇,加大师资引进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学校共新进专职教师109人,其中副高以上人才9人,博士3人,硕士学历100人,有1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21人。
表42021-2022学年生师比统计表
学年
|
在校生数
|
自有教师数
|
外聘教师数
|
折合教师总数
|
生师比
|
2021-2022
|
11782
|
400
|
297
|
572.5
|
20.58:1
|
2.教师培训
为持续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校分类分层开展针对性培训。
扎实开展新进教师培训,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采取分类分层培训形式,以新进教师注重教学规范、中青年教师注重能力提升的培训原则,加强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尤其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为帮助新进教师快速适应新角色,我校于2021-2022-2、2022-2023-1两个学期期初,采取校院协同、线上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师德师风、国情国史、规章制度、教学规范、课程思政、教学制度、信息技术等主题培训,共计68.5课时,并进行了培训效果考试。
以赛促教,助力“四新”建设。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我校连续举办3届校内教学创新大赛,共计166人次参与校赛;连续2年推出4名教师参与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年度,推选3位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同时,我校邀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的获奖教师对我校参赛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线上讲座、线下工作坊。
开发自主学习平台,助力教师自我提升。为帮助全校教职工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教师发展中心购买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63门在线课程,初步建立了教师在线培训课程体系,全校共计624位教师在平台进行了注册,本年度共计完成5767.25学时个人学习。
(二)教学经费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效率优先”的原则,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21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877.74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442.5元。
(三)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及图书情况
学院现有教学行政用房165619.26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06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224.57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36万元,其中2021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12.51万元,年新增占比16.96%。
当前,学校已建有电视主持演播厅、电视导播演播厅、凤凰剧场、多功能放映厅、多声道录音棚、平面摄影实验室、数字语言室、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短视频拍摄中心等55个逾100间实验实训场所。实验室涵盖摄、录、编、观片、配音、演播、动画制作、艺术设计、数媒技术、电视直播等功能,能较好满足学校师生课堂内外实验实践活动的开展,其中多功能演艺厅面积达3631㎡,有近700个座位,是我校开展毕业大戏、学术交流、电影宣传等活动重要场地之一。
2021-2022学年,学校推进实验场所资源整合、优化和共享,进一步优化调整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布局,同时加大了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力度,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快了新建实验室建设。本学年,学校对MIDI实验室、视听配音实验室、实训录音棚、电子商务实验室、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等近40间实验室进行了设备更新和实验室环境改造,新建智慧教室3间。目前融媒体实验中心、影视后期编辑实验室、影视特效制作实验室、数字影视调色机房、拟音录音棚、对白录音棚、终混录音棚等专业实验室正在建设之中。其中融媒体实验中心对标县级融媒体中心进行建设,建成后面积将达2000㎡,并与电影后期制作中心、短视频制作中心、摄影中心、数字经济运营中心等实验室一起构成我校全媒体制作和运营核心圈,为相关学科和专业提供全媒体、全流程的实验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就能体验到与业界机构高度一致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实现学校与业界的无缝对接,以更加适应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要求。
学校现有馆藏实体文献总量约115.22万册,生均纸质图书97.80册,其中2021年全年新增纸质图书54688册。现有电子图书1000000册,电子期刊78796册,学位论文2650261册,音视频55981小时,内容覆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目前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数据库,截止2021年12月当年数据库访问总量达到2574111次。2021年全年的图书流通量为74542册、电子资源下载量358737次。
表5学校图书馆新增馆藏及服务统计表
年度
|
纸质图书
(册)
|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
当年数据库访问量(人次)
|
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次)
|
2021
|
115.22万
|
5.4万
|
2574111
|
358737
|
(四)信息资源建设
学校积极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经过多年的建设网络已全面覆盖到校园的东、西两区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公共活动等区域,初步完成了全校有线网和教学区域无线网络的覆盖,完成了虚拟云平台服务器集群建设、实行了一卡通校园卡的“虚拟化”、支持疫情防控建立了的校园一卡通门禁系统,实行线上教学平台、线上迎新缴费等系统,其中数字化网上迎新工作已经连续开展了7年;建立了校园安防监控网络、教学监控体系,完成了2个对外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级备案;完成国家工信部、公安部信息系统备案。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处在保安全和保畅通的前提下加强应用管理系统的整合、加强校内教学资源的建设阶段。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突出应用、培育特色、重点引领、整体推进、提高质量、形成优势”的建设思路,持续在专业建设内涵上下功夫,逐步打造形成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媒产业链的专业体系。近年来,学校以试点专业为引领积极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巩固并强化既有优势学科的发展,同时着力推动各专业聚焦传媒应用,精准目标定位,培育学校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学校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求,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努力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的专业。2022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我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戏剧与影视学)1个,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的成绩。我校获批的省级重点学科、优势专业见表6。
表6武汉传媒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优势专业一览表
序号
|
学科
|
专业
|
项目类别
|
1
|
戏剧与影视学
|
/
|
省重点(培育)学科
|
2
|
/
|
“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
|
3
|
/
|
湖北省“十四五”高校优势学科
|
4
|
戏剧与影视学
|
广播电视编导
|
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5
|
戏剧与影视学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
|
6
|
新闻传播学
|
广播电视学
|
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
|
7
|
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8
|
网络与新媒体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9
|
戏剧与影视学
|
动画
|
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
|
10
|
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11
|
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
12
|
戏剧与影视学
|
表演
|
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据艾瑞深校友会2022年公布数据,在中国民办大学排名(Ⅲ类),我校在同类128所全国民办大学中排名第23位,学校专业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好评。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以OBE理念为指导完成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采用“出口倒推”的方法,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手,明确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进而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并确定每一门课的目标、内容及主要教学方式。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横向互动,纵向递进”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手,明确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形成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课堂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集中实践环节四类课程。学校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了涵盖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和技能特长等7类课程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制定了《武汉传媒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以系统观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明确学校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具体举措,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2021-2022学年,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主题系列培训,以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学年,开展并完成首批26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及建设验收,并启动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和“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立项建设。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
3.推进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紧跟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要求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自2016年起,使用超星尔雅网络课程平台和智慧树网络课程平台,丰富了学校选修课程资源。每学期学校会重点推荐一批课程供学生选修。学校还制定了在线课程建设及利用实施方案,不断推进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特点及现状的自有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目前,全校已全面推广“学习通”的使用,并自建了51门spoc课程,其中3门课程获评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本年度,学校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现已建成《“三农”主题新闻报道中的融媒体采访虚拟仿真实验》《周游<诗经>世界虚拟仿真实验》2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目前,我校已获评7门省级一流课程(线下、线上线下、社会实践),见表7。
表7武汉传媒学院省级一流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课程类型
|
微积分
|
陈静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影视剧作基础
|
代辉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Web前端开发
|
王玲玲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创意写作
|
薛梅
|
线下一流课程
|
专题朗诵展演
|
侯亮荣
|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
室内设计原理
|
沈婧
|
线下一流课程
|
即兴口语表达
|
辛逸乐
|
线下一流课程
|
4.加强教材建设及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制定了《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教材工作政策的要求,规范教材建设与管理。学校将教材工作列为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建立教材排查长效机制,确保教材安全可靠。实施严格的审核制度,积极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重点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获奖优秀教材。2021-2022学年,“马工程”教材已达到全覆盖。各门课程的教学都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增加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等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教学改革
1.开展智慧教学实践,推进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变革
自2016年,学校引入智慧教学工具,以“学习通”为平台开展智慧教学实践,实施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以学习通”为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已成为教学常态,尤其是疫情期间,更是覆盖全专业、全课程、全校师生。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已从最早点名签到、上传课件等浅层使用,到现在的线上发布作业、开展小测试、发起讨论等深层次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学数据的沉淀,为老师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提供可视化参考,并有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教学诊断,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管理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教师的授课进度,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师生互动情况,为探索教与学的新形态提供数据支撑。
2.以教学研究为抓手,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立足于从解决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发,科学设计教学改革实践路线,探索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及各类课程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学校以教学研究项目为抓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设立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提供专项教研经费,形成教学改革创新氛围。2021-2022学年,在研校级教改项目20项,省部级以上在研教改项目6项,获得1个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立项。
3.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变革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校鼓励各学院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推动课堂教学变革。(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校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引导教师积极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课堂活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2)跨专业、跨课程联合教学。多个学院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依据,进行跨专业、跨课程联合教学探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电影与电视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导演》和《影视剪辑》两门课程,采取了联合备课、联合进行课程设计、嵌套排课、联合布置大作业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导演创作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问题;(3)“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各学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将学科竞赛与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助推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4)项目式教学。课堂教学导入校内外真题实战项目展开实践应用,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学校打造传媒大舞台,举办各类校园品牌活动,发掘校内实践真题项目,各学院在承接这些校内活动和项目后,将其嵌入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电影与电视学院《CGI影视后期制作》《三维动画制作》《电视节目导播》《影视摄影》《综艺节目编排与导播》等诸多课程将校招聘晚会云展映、学生毕创展映暨颁奖典礼活动、毕业供需见面会专业展演的宣传片制作等各类活动的视频制作、编辑宣传片拍摄、现场导播等任务嵌入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进步明显;再如传媒技术学院程序设计课程,将学校普通话语音教室的预约系统、后勤宿舍管理系统等校内真题引入课堂,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毕业设计(论文、创作)
自2015年开始,学校逐步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多元化改革,将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作为学生的顶峰体验课程,强调综合训练环节;坚持毕业设计(论文、创作)选题来源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生产、创作、科研和社会实际。2021-2022学年,2709名学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创作),其中2489份毕业设计(论文、创作)选题类型为应用型,占比91.88%。我校共有370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指导工作,其中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33.78%。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不断深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调专业服务地方发展,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搭建“夯实基础、强化实践、交叉融合、突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引导课程实现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坚持产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必须制定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应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毕业要求需明确、可测量。课程体系应逻辑清晰,科学合理,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同时应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并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培育方向;三是建立并完善具有传媒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大学外语、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打造传媒人才核心素养通识必修课建设;完善通识选修课建设,建立引进加自建的通识选修课程库,不断丰富通识选修课程;四是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除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创作)之外,各专业每学期增设专业综合实训(创作)环节。每学期期末拿出至少2周时间用于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训(创作),整个教学计划调整为教学周、考试周以及专业综合实训周。学校的专业实践已经形成了课程实践+每学期专业综合训练+毕业综合训练、由简单到复杂、阶梯式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不断与企业行业深化合作,越来越多的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各类实践教学。
表82021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一览表
校内专业
名称
|
学科
门类
|
总学分
|
必修课学分
|
必修课占本学科总学分比例(%)
|
选修课学分
|
选修课占本学科总学分比例(%)
|
实践教学学分
|
实践教学占本学科总学分比例(%)
|
广播电视学
|
文学
|
165
|
135
|
81.82%
|
30
|
18.18%
|
52
|
31.52%
|
广告学
|
文学
|
166
|
118
|
71.08%
|
48
|
28.92%
|
45.5
|
27.41%
|
传播学
|
文学
|
165
|
124
|
75.15%
|
41
|
24.85%
|
64.5
|
39.09%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学
|
167
|
131
|
78.44%
|
36
|
21.56%
|
69
|
41.32%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艺术学
|
158
|
130
|
82.28%
|
28
|
17.72%
|
95.5
|
60.44%
|
表演
|
艺术学
|
162
|
134
|
82.72%
|
28
|
17.28%
|
65
|
40.12%
|
戏剧影视文学
|
艺术学
|
157
|
119
|
75.80%
|
38
|
24.20%
|
62
|
39.49%
|
广播电视编导
|
艺术学
|
157
|
119
|
75.80%
|
38
|
24.20%
|
64.5
|
41.08%
|
戏剧影视导演
|
艺术学
|
161
|
125
|
77.64%
|
36
|
22.36%
|
66.5
|
41.30%
|
影视摄影与制作
|
艺术学
|
171
|
147
|
85.96%
|
24
|
14.04%
|
63.5
|
37.13%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艺术学
|
168.5
|
136.5
|
81.01%
|
32
|
18.99%
|
62
|
36.80%
|
动画
|
艺术学
|
182.5
|
161.5
|
88.49%
|
21
|
11.51%
|
76.5
|
41.92%
|
摄影
|
艺术学
|
162
|
111.5
|
68.83%
|
50.5
|
31.17%
|
52
|
32.10%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162
|
114
|
70.37%
|
48
|
29.63%
|
60.5
|
37.35%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162
|
112.5
|
69.44%
|
49.5
|
30.56%
|
51.5
|
31.79%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162
|
130
|
80.25%
|
32
|
19.75%
|
79
|
48.77%
|
音乐表演
|
艺术学
|
157
|
125
|
79.62%
|
32
|
20.38%
|
64.5
|
41.08%
|
音乐学
|
艺术学
|
155
|
123
|
79.35%
|
32
|
20.65%
|
60.5
|
39.03%
|
舞蹈学
|
艺术学
|
157
|
125
|
79.62%
|
32
|
20.38%
|
69.5
|
44.27%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154
|
122
|
79.22%
|
32
|
20.78%
|
61.5
|
39.94%
|
英语
|
文学
|
153
|
115
|
75.16%
|
38
|
24.84%
|
55.5
|
36.27%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162
|
130
|
80.25%
|
32
|
19.75%
|
77.5
|
47.84%
|
广播电视工程
|
工学
|
162
|
130
|
80.25%
|
32
|
19.75%
|
79.5
|
49.07%
|
软件工程
|
工学
|
162
|
127
|
78.40%
|
35
|
21.60%
|
71.5
|
44.14%
|
文化产业管理
|
管理学
|
162
|
111
|
68.52%
|
51
|
31.48%
|
84
|
51.85%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162
|
122
|
75.31%
|
40
|
24.69%
|
76.5
|
47.22%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管理学
|
162
|
130
|
80.25%
|
32
|
19.75%
|
69.5
|
42.90%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170
|
142
|
83.53%
|
28
|
16.47%
|
65
|
38.24%
|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健全立德树人落实落地机制,完善三全育人体
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武汉传媒学院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武汉传媒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武汉传媒学院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文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年终考核、合同期满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和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学校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评价标准,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学校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及时调查,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本年度共处理言行不当、敷衍教学等3起事件。同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引导、督促教师潜心从教。学校每年评选优秀教师、三育人标兵、优秀党员等评优活动,涌现出一批批品德高、教风正、教学优的老师。2017年起,学校每年举办“航标灯”优秀教师表彰暨教职工文艺汇演活动,“航标灯”寓意“点亮自己,照亮他人,引领航向”,活动旨在表彰爱生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教职员工代表。严格的防范和处理机制、健全的评优评先机制,双管齐下,为全校教师既划定了底线,又树立了标杆,全校教职员工形成了爱生敬业、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甘为人梯的良好风尚。本年度,人文与艺术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成为全省100个“样板支部”之一。
2.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单位、党政部门共同配合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积极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想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学校不断强化教师的守渠种田意识,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行同向,同频共振。思政课利用学习通辅助教学,课堂互动频率明显增加,通过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经典诵读、模范人物探访、热点激辩、思政主题艺术创作等各类思政实践活动,让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专业课教师努力探索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如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共同编创的时代楷模广播剧《荣光》(8集)已在“学习强国”上线,故事以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生活经历为载体、以时空作为舞台,不仅故事精彩、制作精良,而且进一步展示出我院师生坚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融入实践。电影与电视学院在毕业展映、毕业汇演、电影点映等专业实践中渗透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沉浸式接受思政教育。人文艺术学院音乐表演师生共同排演民族歌剧《沂蒙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音乐创作观,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自信。
(三)着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学生知识学习、强化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学校大力整合校内网站、校报、广播台、学校微信、微博、网络电视台等各类校园媒体,形成了新闻采写与编辑、播音主持、栏目策划与制作、摄影摄像、视觉设计、媒体推送等比较完整,涵盖传统纸媒、网络媒体与新媒体的校园传媒体系,成为传媒学子校内实践的舞台。
学校积极推进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以校级大型活动为依托,以教师指导学生为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目前,学校的实践平台已能初步实现传媒类文化产业链全覆盖,实践项目包含有活动策划、文艺演出导演、节目编排、舞台美术设计与制作、文创设计与会展、新闻采编、主持与直播、摄影与剪辑、全媒体推送等。我校现有校级大型实践活动:毕业季影片展暨颁奖典礼、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专业汇报展演、“秋造”艺术节、“聚光灯”年度人物盛典、新年朗诵会、迎新晚会等。
学校大力推进综合训练的改革与创新,各专业在学期末均设置有综合训练环节,利用综合训练将多学期的相关知识予以整合,通过相对综合性的选题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每个学期末举办为期两周的期末展示,为综合训练的成果提供展示平台,积累了众多优秀的原创文艺作品。
学校积极扶持工作室的发展,由骨干教师牵头成立工作室,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演练,并逐步走向市场,承接项目。如设计学院“只是工作室”,承担校内外多项大型活动的整体视觉设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熟悉工作流程和要求;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教师创建的“彳亍工作室”完成校内外多部戏剧舞台布景设计制作,作品在中南剧场、湖北剧院、中国评剧院、黄梅戏大剧院等场所演出。教师工作室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创作和实践的又一有效平台。如新闻传播学院,微光融媒体工作室先后和人民网(湖北频道)、荆楚网、长江网、百度百家号、中国建筑科技馆合作,成果丰富。本年度,文化管理学院师生共同打造的“三品转化平台”——“吾传说”文创空间,为全校师生提供文创作品展示、文创产品孵化、文创商品售卖等“三品转化”服务。
学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业内知名企业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开展项目合作,并积极推进实习实训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截至目前,学校各教学单位与117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包括湖北光电制作中心、湖北电影制片公司、网易传媒、腾讯大楚网、天堂映画、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等知名企业机构,保证了实习、实训工作顺利开展;与优矩互动、快手、无忧传媒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产学研”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加大了对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竞赛项目实行重点扶植和培育。学生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重要赛事中连创佳绩。本学年,我校学生在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各类赛事中共获得奖项36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4项,省级奖项333项,其中取得突破性的奖项有: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获创意组银奖1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国家级奖项12项,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把创新创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进行管理,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获得方式包括选修学科竞赛类课程,赴海外研修,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参加学术讲座等教务处和相关部门认可的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设立创业指导办公室,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指导与项目评估,指派创业指导师和专业教师,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定期举办创业大赛、主题沙龙、校友创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形成浓厚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于2014年4月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免费提供经营场地,对进驻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指派创业指导老师,定期与其进行交流,了解项目的发展情况,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服务。截至2022年底,已有30余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我校创业园。
本学年,学校获得10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2022年度,我校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湖北省银奖1项,铜奖2项;我校学生开办的湖北双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获得湖北省创业扶持资金;2022届毕业生有47名学生毕业即创业,自主创业率为1.52%。
(五)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快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与多家传媒类企事业单位在共建实验班、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培训师资、项目合作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
1.企业导师进课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湖北省一线广播电视节目知名主持人合作,采用校外“明星导师团”+校内专业导师的双导师模式,在校内遴选学生进行联合指导。湖北经视《经视直播》主持人孙志博、洪子亮,湖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姜庆,湖北卫视《湖北新闻》《长江新闻号》主持人刘俊,武汉电视台主持人唐明娟等担任明星导师,亲自带领并指导学生实践。“明星导师团”开设了新浪官方微博,定期发布导师指导过程及成果;学院与湖北省博物馆开展了深度合作,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省博资深解说员走进播音课堂,传授解说技巧,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展开实地解说,资深解说员进行现场指导;电影学院邀请著名编剧史航、奥斯卡纪录片评审人李博、电影摄影师何山、电影导演相国强等业界人士,开展专题讲座。
2.开设协同育人实验班
建立各类实验班是我校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形式。目前学校与多家媒体合作成立的媒体融合基地班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媒体融合基地班是学校集合各学院优势资源,与湖北荆楚网、优途网、九派新闻等知名传媒企业合作开办的、以培养适应媒体新业态的实践创新型传媒人才为目标的实验班。该实验班毕业生多人入职央视、凤凰网、百度、芒果娱乐等国内一流媒体或企业。比如数字影像实验班,该班与优矩互动、快手、抖音、淘宝等多家头部互联网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培养更适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型传播人才;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近年来与洪山区政府、武汉虎投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区校企“三方联动”平台,开展了网络直播人才订单培养计划。
3.企业项目进课堂
老师将合作企业的真题引进课堂,让学生进行真题演练,教学要求对接企业要求。与市场直接接轨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得到了极大地锻炼。2021-2022学年,学校组织多个专业的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人文艺术学院参演武汉市委组织部监制红色项目《星火燎原》,该项目已投放市场;与知音传媒集团合作开展短视频项目,获得多方好评。电影电视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结合《商业短片创作》、《网络视频设计》课程实践,承接上市企业马应龙集团的创新广告,被马应龙集团投放市场,已获得横向项目植入总经费30万元。
4.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除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外,学校还与一些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如传媒技术学院联合深圳市嘉立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和运作“武汉传媒学院-立创EDA联合实验室。特别是新闻传播学院与优矩互动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数字影像实验室,建成实景拍摄影棚30间、直播室4间和互动教室1间,为学生搭建短视频拍摄制作、视频直播等实训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互联网企业的业务类型和操作流程。目前该实验室已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
(六)综合素质培养情况
1.第二课堂育人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2022学年,学校以“到梦空间”系统为主,灵活结合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微信公众号、腾讯会议、钉钉等多个网络平台,开展全方位、全空间、全网络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组织开展2021-2022学年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工作,第二课堂精品项目立项工作,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制度完善及网络管理系统培训;审核、发布第二课堂常规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志愿服务、各类比赛等共计1581个。
2.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社团组织建设与社团管理办法体系,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贯彻落实团中央、教育部下达的新规定新标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
学校现有学生社团26个,打造了“校园文化节”、“百团大战”、草坪音乐节等一系列丰富的社团活动,活动氛围浓厚,引得不少同学驻足观赏并参与其中。本年度,共计有5721人次参与文体、志愿公益、创新创业等各类的活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体面貌和外在形象的体现。更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使学校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学校校园环境,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七)学生学业指导
坚持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制度。广大辅导员深入课堂、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对学习优异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谈话,对学生困难学生制定学习帮扶计划,对有重修课程学生,制定台账,定点督促。
加强学情研究。对2021-2022学年学业不及格学生、重修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问题,充分了解学情、把握实情,提高改善“教”与“学”质量的针对性。开展辅导员听课、督课工作,在查课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展异常课堂学生访谈调查,并抽查课堂。针对学生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问题,加强纪律教育,促进校风学风建设。紧扣课堂出勤、纪律情况,加强上课纪律督促。针对每学期开学初学生纪律松懈的问题,开展到校到课注册情况检查。
持续加强班级建设,促进校风学风向好转变。配足配强班主任,积极推行“学长辅导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班级干部的培训,组织开展优秀班级创建活动,把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研究型的团队,以班风建设筑牢校风学风建设。
持续开展学业预警工作。坚持学业预警工作机制,加大对学业困难学生的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好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态度不好、学习动力不足等关键问题。对学生的送达、家长的联系及后期资料进行留存整理,形成学业预警档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了有效的监测与督促。持续开展“师生茶座”、名师面对面、小导师“一对一”等行之有效地帮扶措施,为切实解决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问题,学校通过一系列帮扶活动搭建了“师生帮扶”、“生生帮扶”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学业预警工作机制,形成了学业预警工作闭环。
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风建设,组织了“最美笔记评选”“21天习惯养成”“读书月”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清晨学生早读、早功、早锻炼在校园里已经颇为常见。另外根据数据统计,本学年,学校图书借阅人次、电子资源浏览及下载人次较以往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一贯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确保教师倾心教学、政策倾斜教学、投入优先教学、教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引导教学,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教学工作体系。
学校建立了领导听课、巡教巡考制度和校领导分工定点联系基层教学单位的工作制度。校领导班子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校务会不定期开会讨论并审议本科教学相关工作,常务副校长坚持参加教学例会,校领导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领导班子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带队参加学校期初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反馈和期末考场巡查,深入所联系的教学单位开展调研活动,走进基层了解教学一线状况;学校建立了校领导面对面活动机制,校领导定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听取学生意见;学校实行校领导带班值班制度,校领导在值班日带领中层干部深入学生宿舍、图书馆、自习室等场所,直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现场办公处理影响教学的问题。
学校对职能部门进行目标考核,其中各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对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满意度状况是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内容的调整促进了职能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教学、保障教学的能力。
(二)完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1.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陆续修订完善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暂行办法》《学生评教制度》《听课制度》《督导工作条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暂行办法》《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师评学工作暂行办法》《武汉传媒学院关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办法》《武汉传媒学院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办法》、《课程考核档案检查与评估办法》、《毕业设计(创作、论文)工作检查与评估办法》、《课程评估实施办法(暂行)》等制度,逐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构成了比较严密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过程,充分保障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实加强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推动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2.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构建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立了学生评教与信息员日常信息反馈、督导听课、同行评教、领导听课、教学检查等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有序运行,推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以评促教”效果明显。
学生评教与信息员日常信息反馈。学生评教与信息员日常信息反馈已成常态。本学年,组织两个学期的学生评教,共计138803人次,参评率达到92.7%,各学院教师获得85分以上占比87.3%;现有学生教学信息员200余人,反馈信息共计4000多条。
督导听课。学校坚持“督”“导”结合、以“导”为主,鼓励教学督导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从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给任课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学年,教学督导随机听课共计792学时。
同行评教。学院积极探索将教师说课、示范课等活动有机联系的同行评教方案,制定了相应的同行评教考评方案和实施细则,聘请业内专家进行严格考评。
领导听课。学校将领导干部听课纳入教学督导常规工作。本学年,校领导及中层领导干部听课441学时,覆盖8个教学单位。
教学检查。坚持“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形成了日常巡课、查课制度和期末考试巡考制度,同时不定期调取教室监控录像查看各学院教学日常秩序运行情况,确保教学日常运行规范有序。
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听课以不同的比例和方式计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多维度使结果更加客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已成为教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3.注重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
发布督评简报。根据领导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考核评估、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反馈意见,及时获取教学评价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每月定期编发《督评简报》,及时向学院、相关部门反馈评教信息,并督促改进。本学年,共编印8期《督评简报》,分送给校领导、二级学院,及时整改了学生反映的问题。
做好信息收集反馈。学校设立校领导接待日,打通校领导与师生的交流通道,及时了解师生需求。教学质量管理处通过听课、检查、满意度调查、学生信息员、电子邮箱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和建议。对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反映的突出问题,教学质量管理处以教学信息反馈单的形式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相关问题的处理结果再反馈给相关学院、老师、学生和教学督导,初步形成了管理的闭环。
开展专项检查。学校每年开展课程考核专项评估、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专项评估等专项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印发各项工作通报,深入分析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本学年,学校组织对20-21-2学期课程考核档案、2022届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规范性进行全覆盖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整改。同时抽查课程考核档案306门次,共计11774份,以及203份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由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质量进行深入评估。检查结果全部纳入学院教学工作年终考核。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座谈、问卷调查、教学信息员反馈、督导评教等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反馈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师生反映良好。2020-2021学年,学生评教参评率92.7%,各学院教师获得85分以上占比87.3%,较上年提高7.8%。2022年5月,学校还委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我校本科生学习与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6995份。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反馈、教师教学、学生服务等满意度均较为理想,见图1。
图1 武汉传媒学院2022年本科生学习与发展各指标满意度均值(满分4分)
(二)学生获奖情况
2021-2022学年,我校学生累计逾1171人次在各类赛事中获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国家级立项10项、省部级立项5项;荣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项72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共149项、省部级奖励的共572项;获学科竞赛奖项36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4项、省级奖项333项。学生创作、表演的代表性作品31部,具有全国影响力12部、区域影响力5部、省内影响力14部。
(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90.61%。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和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支持学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四)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情况
学校组织了2022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87份。根据调查,78.34%的毕业生从事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比去年提高了4.31%;95.69%的人认为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职业期待基本处于吻合状态;有66.30%的毕业生对目前的签约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比去年提高了2.57%。
表92022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项目
|
很满意
|
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教学的整体满意度
|
17.40%
|
52.43%
|
27.55%
|
2.62%
|
教学效果
|
20.77%
|
51.38%
|
25.71%
|
2.14%
|
教师的专业水平
|
24.14%
|
55.09%
|
18.76%
|
2.01%
|
教师的授课水平
|
22.74%
|
54.61%
|
21.12%
|
1.53%
|
教师的授课内容
|
22.87%
|
53.04%
|
22.47%
|
1.62%
|
教师的课外指导
|
22.69%
|
47.92%
|
26.24%
|
3.15%
|
教师的敬业精神
|
27.94%
|
53.56%
|
17.32%
|
1.18%
|
专业教学设备、设施
|
20.33%
|
40.58%
|
33.32%
|
5.77%
|
教材
|
19.59%
|
42.63%
|
31.79%
|
5.99%
|
学校图书资料建设
|
20.99%
|
43.24%
|
31.00%
|
4.77%
|
整体课程设置
|
18.32%
|
47.18%
|
30.21%
|
4.29%
|
专业课程对您现在从事工作的支持程度
|
16.62%
|
38.96%
|
38.30%
|
6.12%
|
实习和实践环节的满意度
|
18.67%
|
42.89%
|
33.76%
|
4.68%
|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
18.54%
|
44.21%
|
35.42%
|
1.84%
|
(五)毕业与就业
2022届本科毕业生共2721人,学位授予率为99.73%,取得毕业资格人数为2624人,毕业率为96.44%,初次就业率为90.17%。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纳入各学院目标考核重要指标,加强就业信息化服务,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提升就业管理与服务水平,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了2300余家用人单位数据库。自2018年开始,我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摆摊式”招聘会方式,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专设毕业生专业汇报展演环节,直观、真实的向用人单位展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2022年11月,学校承办了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我校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学校凤凰演艺厅进行2小时的毕业生专业展演,毕业生通过专业汇演向用人单位亮出“立体简历”,展示专业水平,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在线上观看毕业生专业展演的同时,用我校毕业生自主开发的微信小程序选聘2023届毕业生,实现“线上”预选,让双向选择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2022年4-6月走访了湖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武汉教育电视台、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气象局影视中心等3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一批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六)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2022年,为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评价的反馈作用,帮助学校优化调整培养内容和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校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用人单位评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和反馈。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68%,其中很满意的比例为42.11%。聘用过我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均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我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工作能力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沟通与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电脑技能”满意度最高,均为98.67%。
表10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项 目
|
满意度
|
团队合作能力
|
96.00%
|
沟通与交流能力
|
98.67%
|
创新能力
|
97.33%
|
动手操作能力
|
98.67%
|
终身学习能力
|
94.67%
|
信息技术/电脑技能
|
98.67%
|
解决问题能力
|
97.33%
|
时间管理能力
|
94.67%
|
压力承受能力
|
93.33%
|
组织管理能力
|
94.59%
|
批判性思维
|
97.33%
|
表1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水平的满意度评价
项目
|
满意度
|
专业基础知识
|
98.67%
|
专业前沿知识
|
97.30%
|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
97.30%
|
跨学科专业知识
|
97.30%
|
(七)优秀毕业生代表
办学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逾3万7千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央视、人民日报、凤凰网、地方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及百度、启迪等各类企事业单位,都有我校学生的身影,也有不少学生自行创业,创立文化传媒类公司。以下是优秀毕业生中的部分代表
张维娜原名张娜,2006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现为中国内地女演员,签约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作品:《箭在弦上》《古剑奇谭》《爱的阶梯》《五鼠闹东京》《生死黎平》《大唐荣耀》《火王之破晓之战》《剑王朝》等。
胡丹丹原名胡丹,2008级表演专业学生,现为中国内地华语女歌手、演员,签约上海烈火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主演作品《香火》《恋恋阙歌》《闺蜜嫁到》《猎豺狼》《青春须早为》《失恋疗养院》等,参演电视剧《幸福院》《赘婿》等。
贺小辉2004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现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
翁 睿2004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外人力资源经理。
谭金伟2005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创立武汉维京影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曾与华为、海尔、中铁建、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公司有过影视项目合作,为随州、恩施等20多个城市执导城市形象宣传片,先后在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地为政府及跨国企业拍摄过影视片,作品在央视、BBC等多个媒体播放。《星火燎原》视频项目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姜 超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胶州电视台广告部主任,青岛少海奕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胶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田 勇2006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现为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员,创立海宁雅风影业有限公司。曾就职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影视中心,任文学主管。担任文学策划的主要项目:《白日焰火》《栀子花开》《红色通道》等;个人编剧作品:电视剧《拯救者》、电影《父子战争》等。
朱雅文2007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现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任建筑师。曾参与山东省临沂一中、河北衡水一中、湖北省监利县文体中心等大型项目的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
李 爽200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现就职于字节跳动,负责抖音渠道综艺的监制和项目管理。代表制作有CCTV-2 《厨王争霸》、河南电视台《红旗渠-太行山深处的记忆》、CCTV-1《中华民族》、江苏卫视《踢球吧,少年强》、浙江卫视&西瓜视频 《中国好声音》、CCTV-1 &西瓜视频《上线吧 华彩少年》等。
李 洁201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任出镜记者。
肖 伟2011级摄影专业学生,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任演播室视频技术,负责CCTV5节目的播出。
韩金序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现就职于湖南卫视。
康成业2012级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学生,现就职于阿里集团,担任“组织文化专家”。代表作有《高考2020》《原地生长》《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了不起的村落第二季》《一路象北》等。
王昕晨2013级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学生,现就职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夏 日2016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现就职于人民日报文旅网。2020年抗疫期间组件线上支援团队助力抗疫。一个多月里,参与帮扶了30多位患者,帮助14家医院联系到捐赠物资。
邓诺亚2016级广告学专业学生,先后签约广州森明模特公司、新加坡mannequin经纪公司及法国select经纪公司。为balmain,heavengaia盖娅传说走秀,为例外、雅莹、曼娅奴、乔万尼、百丽、宝姿等众多品牌出镜,参与拍摄L'officialSG,TmagazineSg,cittabella,grazia,ElleHK,MarieClaire HK,herworldbrides等时尚杂志。
田 雨2016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职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在校期间,获得金犊奖等多项专业奖项,参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新闻报道活动。
郑 涛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入职宜昌市秭归县融媒体中心任记者。在校期间60余篇稿件被《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刊登,并被人民日报官微、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国家级媒体转载。
七、特色发展
(一)寻求错位发展——构建传媒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力求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学校主动适应文化传媒大发展大繁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注于传媒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传媒类型和应用特性为鲜明特点,探索构建对接文化传媒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戏剧影视艺术专业集群是学校专业特色最突出,学科优势最明显的专业集群。该专业集群以“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为依托,以省级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省级重点培育专业播音主持艺术、动画、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表演等优势专业为基础,构建了涵盖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影视摄影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音乐舞蹈等专业在内的应用型戏剧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对接区域戏剧影视生产制作产业链。该专业集群与湖北电影公司、天工开物、天堂映画、湖北广播电视制作中心、江苏卡龙动画影视公司等知名影视制作企业和数十家省内外地方广播电视台签订合作协议,有类型丰富、数量充足的实践平台。
新闻传播类专业群积极探索全媒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路径,一方面整合校内资源,建立了高仿真、全流程、全媒型的校园新闻传媒实践平台,一方面与省内外新闻媒介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学生拓展校外实习实践空间。近年来,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等专业加强了媒介融合形势下学生全媒体传播、运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该专业集群成为学校具有较强优势的专业集群。
学校还不断推动传媒技术类工科专业群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群的建设,努力培养传媒领域应用型技术人才和文化传媒产业所需的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及经营管理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聚焦“智能视讯”和“物联控制”两个方向培养应用技术人才;软件工程专业明确了“大数据应用”方向,培养大数据处理、挖掘及在传媒领域应用的技术型人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定位于会展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并凝练出文化产品展销特色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则根据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科专业特色凝练了“影视制片”“文创产品开发运营”等方向;电子商务专业则定位于网络运营人才培养,聚焦于文化电商特色方向。两个专业集群对学校主干、优势学科专业的侧翼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英语、汉语言文学等传统专业,则另辟蹊径,与艺术类专业实现一定交叉,通过创新拓展,不断强化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拓宽专业的发展前景。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方向、英语专业的少儿艺术英语教育方向,以及音乐学的原本性音乐教育方向共同构建了“儿童教育”专业集群,以艺术为桥梁,戏剧教育为载体,拓宽了儿童教育的路径,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围绕传媒打造学科专业体系,不仅使学校各专业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格局,促进了各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和交叉融合,更使得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内其他高校有了明显的区分度和辨识度,为学校强化人才培养,走特色发展之路奠定了有利条件。
(二)构建“党建引领、项目驱动、品牌示范”的三全育人体系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单位、党政部门共同配合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积极构建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想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
“三个课堂”同行同向、协同联动。学校不断强化教师的守渠种田意识,第一课堂上,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行同向,同频共振;第二课堂,学校以促进青年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为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第二课堂”培养体系分为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7个类别,共8学分。其中“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属于第二课堂必修大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德育实践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极大地拓展了德育空间;社会实践是德育的第三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实践中既增才干又深受教育。如电影与电视学院社会实践品牌活动《家乡美》主题创作,已连续开展多年,每年学生反映家乡美的优秀作品在校内展映,都吸引了大量学生观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支队伍”同心同向、聚力育人。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同心同向,聚力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武汉传媒学院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武汉传媒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武汉传媒学院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文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年终考核、合同期满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和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学校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评价标准,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学校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及时调查,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引导、督促教师潜心从教。学校每年评选优秀教师、三育人标兵、优秀党员等评优活动,涌现出一批批品德高、教风正、教学优的老师;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德育教育,关心每个学生的成才成长,在学校营造“以德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各学院根据学生成长轨迹,培育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例如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新年朗诵会,以吟诵会友,以声音传情,传递爱国之情,传播时代奋进之声,活动得到省内外播音主持名家和各大高校师生的积极响应,新疆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省内外高校每年聚集一堂,主旋律的声音,艺术性的表达,活动影响力日盛;再如我校的“聚光灯”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主要表彰勇敢追梦、追求卓越的大学生先进个人和团体。“聚光灯”奖杯成为传媒学子最向往的神圣荣誉。
(三)构建“项目牵引,三层递进”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以项目为牵引,以项目的综合训练工作体量、综合能力的覆盖面、工作任务的难易度来划分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实践主要划分成课程综合训练、学期专业综合训练和毕业综合训练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综合训练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递进式演进。各层次实践以项目为牵引,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被明显激发起来,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反复演练中得到明显地提升。
各门课程依据课程内容,设置了匹配课程教学目标的综合实践项目,并以此为牵引,引导学生学练做一体化,结课后进行作品的展示展演。如设计学院《观察与表现》主题作品展、《室内设计》课程结课作品展等,电影学院每学期的《多幕剧排练》结课汇报演出、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文艺作品演播》结课汇报等,再如文化管理学院《项目策划》让学生的作品公开亮相,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各学期的专业综合训练,则从第二学期延续到第六学期。各学院每学期期末拿出至少2周时间用于学生的专业综合训练,并公开展示展演。学期末专业训练,需要整合多门课程知识和能力,形成具有更高要求的综合性实践训练项目,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的构思、设计、制作与展示。
毕业季联展活动从4月持续到6月,各专业集中展示毕业设计(创作)成果。毕业季联展活动也已打造成学校各专业携手合作、整体联动的综合实训平台,显示出学校各专业相互支撑的独特优势。毕业季联展活动包括艺术设计类毕业作品展、影视类影片展映、新闻类专题片展映、舞台表演类话剧专场、音乐舞蹈类音乐会和舞蹈专场演出、传媒技术类设计作品展示、文化管理学院活动策划及策展展示,以及毕业季综合晚会等。尤其是毕业季综合晚会和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融合了导演、编剧、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灯光、音响、摄影摄像、海报设计、动画特效、文案撰写、片头设计、网络直播、新闻宣传、播音主持等十余项工作分工,涉及十多个专业,台前幕后各项任务均由毕业学生承担,成为各专业实现跨专业分工合作、检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毕业季各类演出通过斗鱼进行网络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数万人,毕业大戏等精品活动甚至年年出现一票难求的热捧场面。毕业季联展活动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联展期间,学校周周有演出,处处有展览,也日渐成为学校的盛大文化活动和耀眼名片。每年的毕业季联展活动,都引起了校内外广泛的关注。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
当前,学校紧跟业态变化,不断加大实验室更新与建设力度,融媒体实验中心等一批与业界同步接轨的新型实验实训场所正在加紧建设,但还有一些专业的实验室还存在类型单一,数量不足,设备更新较慢,学科交叉性弱,与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要求差距较大等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数量还不多,应用还有待加强;学校建有117个校外实习基地,总体上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但能成一定规模集中性接纳学生实习实训的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还不多。
(二)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总体而言,学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还不够多,专业之间师资数量状况不平衡,部分专业师资数量缺口还较为明显,结构也不够合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偏年轻,有博士学历的老师数量还偏少,学校教师整体科研、艺术创作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还不够强。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师资引进力度,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强化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加大科研创作奖励和扶持力度,引导教师加强应用型研究和艺术创作,以科研和创作反哺教学,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和创作水平。
(三)课程建设还需持续加强
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通识必修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要加强自有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形成具有传媒特色、引进与自建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库;强化专业课程管理,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各类教学大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评估等,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