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传媒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

时间:2023-12-05来源:原创文章

 

 

武汉传媒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学校创立于2004年,原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16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武汉光谷藏龙岛科技园区,并在孝感市大悟高铁经济区建有分校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一万余人。

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传媒产业、构建传媒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传媒领域应用型人才、锻造传媒特色教育品牌”的发展思路,构建了聚焦传媒产业、对接行业需求、专业相互支撑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努力培养传媒领域应用型艺术、技术人才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及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了夯实基础、强化实践、交叉融合、突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学校设有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有28个在招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涉及文、艺、管、工等学科门类。学校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湖北省“十四五”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也是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学校拥有3个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3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3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动画、表演)和1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近两年,学校先后有19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此外,学校还拥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

建校近2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强能力,精技艺,善实践,敢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2282人次,获得全国性竞赛奖励583项,省级1699项,包括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全国蓝桥杯计算机大赛等。学校在全国高校艺术类竞赛榜单中排名75位,进入全国前10%。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录取分数稳中有升,报到率保持在95%左右。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位于省内民办高校前列。

学校自办学以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培育办学优势,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进入新时代,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本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提升质量,力争在新时代,改革有新突破,发展有新作为。2022-2023学年,学校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在教师队伍提升、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成效办学特色凝练、教学质量改进、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服务于传媒及相关行业。
学科专业定位:以文学、艺术学为主体,文、艺、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顾专科教育,适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文化传媒及相关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展目标: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

(二)学科专业设置

学校对接区域文化传媒产业,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并不断完善以戏剧影视、新闻传播类专业为重点,文、艺、工、管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2023年学校在招本科专业为28见表1

1  本科招生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设置时间

所属学院

1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005

人文与艺术学院

2

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

英语

2007

人文与艺术学院

3

新闻传播学类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004

新闻传播学院

4

050303

广告学

2009

新闻传播学院

5

050304

传播学

2009

新闻传播学院

6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2015

新闻传播学院

7

工学

电子信息类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005

传媒技术学院

8

080707T

广播电视工程

2008

传媒技术学院

9

计算机类

080902

软件工程

2014

传媒技术学院

10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22

新闻传播学院

11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011

文化管理学院

12

电子商务类

120801

电子商务

2004

文化管理学院

13

旅游管理类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2014

文化管理学院

14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类

130201

音乐表演

2007

人文与艺术学院

15

130202

音乐学

2013

人文与艺术学院

16

130205

舞蹈学

2015

人文与艺术学院

17

戏剧与影视学类

130301

表演

2005

电影与电视学院

18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018

电影与电视学院

19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2008

电影与电视学院

20

130306

戏剧影视导演

2017

电影与电视学院

21

130307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2011

设计学院

22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004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23

130310

动画

2007

设计学院

24

130311T

影视摄影与制作

2013

电影与电视学院

25

美术学类

130404

摄影

2010

设计学院

26

设计学类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004

设计学院

27

130503

环境设计

2004

设计学院

28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2006

设计学院

(三)学生规模

20239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217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777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88.52%

2  学校本科学生情况

全日制在校本科(人)

普通全日制在校生(人)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数比例(%

12174

10777

88.52%

(四)生源质量

2023我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区)招生,录取率达到100%2023级新生本科录取2640人,实际报到2505人(含保留学籍复学5人),报到率94.89%;专升本录取618人,实际报到605人,(含保留学籍复学1人)报到率97.90%总体报到率95.27%从报到情况来看,山西省、河南省、四川省等6个省份报到率100%近年来,我校本科报到率保持95%以上

2023我校的录取分数线均超出省控线,在湖北省的生源较充足其中,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录取的最低分高于省控线24分,戏剧与影视学类(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最低分高于省控线23.9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低分高于省控线48.53分,表演专业最低分高于省控线33.79分,音乐类专业最低分高于省控线34.39舞蹈学专业最低分高于省控线9.2。普通类专业(历史)录取的最低分高于省控线13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及结构

截至2023930日,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35人、外聘教师278人,折合教师总数604。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38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8.05%

3  2022-2023学年生师比统计表

学年

在校生数

自有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2022-2023

12174

435

278

604

20.16

2.教师培训

2022-2023学年,学校主要面向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开展了22次校级培训,培训达2260人次。本学年开展了2场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项目分为校级集中培训、线上精品课程学习、教学技能提升工作坊、导师制培养、个人平台自学等;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基于OBE理念暨融合信息技术的创新课程设计工作坊”、“BOPPPS有效教学设计与演练工作坊”,并实行全员轮训;实施青年教师数字赋能计划,开展了“元宇宙AIGC带来的宏大机遇和变革”和人工智能主题的培训讲座,培训364人次,并在全校选拔28位教师,参加2场湖北省高教学会、北京华思培教育科技院组织的信息化相关培训;组织开展了《2023年教学设计系列培训——BOPPPS骨干教师培训》,遴选28位骨干老师参与培训。各学院讲师在参加校级培训后,经过自己消化、总结,将培训成果分享给学院其他教师,并进行分组基础带练,已覆盖170人;坚持赛训结合,以赛促教,引导教师投入教学2023年教师发展中心着力于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和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先后开展两场专家培训讲座,并组织教师参赛。本年度,我校教师获得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和优胜奖,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优秀奖。

(二)教学经费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效率优先”的原则,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额为3,407.99万元,占学费总收入的比例为13.04%,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799.40元,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

(三)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及图书情况

学院现有教学行政用房175224.14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39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53.9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54.96元,其中2022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409.65万元,年新增占比64.36%

2022-2023学年,学校在主校区新建了融媒体中心建设,包括新闻演播厅、虚拟演播厅、综合演播厅、可视化电台直播间、演播基础训练室、融媒体指挥大厅、新闻大数据实验室、新媒体创意策划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完成电视主持演播厅和电视导播演播厅2个实验室的改造,启动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建设,包括影视后期编辑实验室、影视特效制作实验室、电影数字调色实验室、拟音录音棚、对白录音棚、终混录音棚等6个实验室;其中融媒体中心,为相关学科和专业提供全媒体、全流程的实验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就能体验到与业界机构高度一致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实现学校与业界的无缝对接,以更加适应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大悟校区完成影视剪辑实验室、文创设计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软件设计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动画设计实验室等12间实验室建设,完成32间智慧教室建设,以及琴房、形体房、舞蹈房等专业教室和室内体育场馆建设。全校实验实训室增加到116间,智慧教室增加到39间。

学校现有2个图书馆,阅览室座位数1444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19.94万册,当年新增52837.0;拥有电子期刊8.48万册,学位论文361.05万册,音视频32643.0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6.03万册,电子资源访问量257.09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34.33万篇次。

4  学校图书馆新增馆藏及服务统计表

年份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当年数据库访问量(人次)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当年电子资源下载(次)

2022

52837

2570913

60279

343253

(四)信息资源建设

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运用技术赋能教学。学校网络基础建设不断升级。校园网出口实现多链路接入,总带宽达到24G。双校区均已建成万兆核心网络和万兆光纤到楼栋,办公区域和教学区域公共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武汉与大悟两校区间建立IPRAN专线,实现跨地级市网络互联,全面实现校内教学平台跨校区使用场景。学校共有网络信息点16532个,出口带宽达24G,云服务数据平台提供服务器90余个,积累数据量50.5T。建成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图书、迎新、网络教学、毕业设计管理、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实习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状态数据采集、教学视频应用云平台、宿舍管理等系统32个,建设各类网站26个、访问量年均140余万人次。建成智慧教室39间,特别是大悟校区全部采用智慧教学系统。学校引入超星尔雅、智慧树网课平台,构建了以泛雅、智慧树、超星为依托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混合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管理提供了网络和资源支持。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循“突出应用、培育特色、重点引领、整体推进、提高质量、形成优势”的建设思路,持续在专业建设内涵上下功夫学校以试点专业为引领,加快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同时改造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交叉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学校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一是学校加大了对汉语言文学、英语、视觉传达艺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传统专业的改造力度,使其逐步向传媒应用聚焦,各专业方向定位更加精准,传统专业焕发新的活力。二是学校集中优势打造优势学科和一流专业。

学校目前有3个“省级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网络与新媒体),并拥有1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戏剧与影视学),20239个本科专业被列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据艾瑞深校友会2023年公布数据,在中国民办大学排名(Ⅲ类),我校在同类128所全国民办大学中排名第25位,学校专业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好评。

5  武汉传媒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优势专业一览表

序号

学科

专业

项目类别

1

戏剧与影视学

/

省重点(培育)学科

2

/

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

3

/

湖北省十四五高校优势学科

4

戏剧与影视学

广播电视编导

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5

戏剧与影视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

6

新闻传播学

广播电视学

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

7

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8

网络与新媒体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9

戏剧与影视学

动画

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

10

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11

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12

戏剧与影视学

表演

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采用出口倒推的方法,依据社会需求、办学定位,明确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毕业要求及指标点,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跨学科修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课堂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集中实践环节四类课程。学校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了涵盖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和技能特长等7类课程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制定了《武汉传媒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具体举措,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022-2023学年,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主题系列培训,以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学年,认定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共46门,在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6个。

3.推进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紧跟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要求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自2016年起使用超星尔雅网络课程平台和智慧树网络课程平台,丰富了学校选修课程资源每学期学校会重点推荐一批课程供学生选修。学校还制定了在线课程建设及利用实施方案,不断推进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特点及现状的自有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目前,我校已拥有19门省级一流课程和36门校级一流课程“三农”主题新闻报道中的融媒体采访虚拟仿真实验和周游《诗经》世界虚拟仿真实验两个项目,已投入使用。

6   武汉传媒学院省级一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课程类型

1

即兴口语表达

辛逸乐

线下一流课程

2

室内设计原理

沈婧

线下一流课程

3

微积分

陈静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4

影视剧作基础

代辉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5

Web前端开发

王玲玲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6

创意写作

薛梅

线下一流课程

7

专题朗诵展演

侯亮荣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8

影视配音创作

程骥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9

信息技术与素养

孙佩娟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0

信息可视化设计1

张旭

线下一流课程

11

民俗田野调查

陶立军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12

模拟电子技术

陶慧芳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3

文化产业项目管理

蒋冬青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田爱玲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5

影视后期包装

雷婷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6

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法

沈洁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7

播音创作基础

陈黎黎

线下一流课程

18

周游《诗经》世界虚拟仿真实验

白云玲

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19

三农主题新闻报道中的融媒体采访虚拟仿真实验

赵倩

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4.加强教材建设及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制定了《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教材工作政策的要求,规范教材建设与管理。学校建立教材排查长效机制,确保教材安全可靠。实施严格的审核制度,积极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重点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获奖优秀教材。2022-2023学年,马工程教材已达到全覆盖。各门课程的教学都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增加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等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教学改革

1.强化数字资源建设,赋能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并建有智慧教室39间。学校与超星、智慧树等公司开展合作,开通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和考试平台,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2022-2023学年,1500门次课程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教学活动,累计参与学习的学生25766人次。共有10门课被认定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20门课被认定校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

2.以教学研究为抓手,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立足于从解决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发,科学设计教学改革实践路线,探索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及各类课程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学校以教学研究项目为抓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设立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提供专项教研经费,形成教学改革创新氛围。2022-2023学年,校级教改项目立项57项,省部级以上的教改项目15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质量工程)的立项4个。

3.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变革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校鼓励各学院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推动课堂教学变革。(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校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引导教师积极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课堂活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2)跨专业、跨课程联合教学。多个学院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依据,进行跨专业、跨课程联合教学探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电影与电视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导演》和《影视剪辑》两门课程,采取了联合备课、联合进行课程设计、嵌套排课、联合布置大作业等方式,较好解决了导演创作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问题;(3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各学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将学科竞赛与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助推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4)项目式教学。课堂教学导入校内外真题实战项目展开实践应用,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学校打造传媒大舞台,举办各类校园品牌活动,发掘校内实践真题项目,各学院在承接这些校内活动和项目后,将其嵌入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传媒技术学院程序设计课程,将学校普通话语音教室的预约系统、后勤宿舍管理系统等校内真题引入课堂,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榫卯工艺了解+CNC机床操作+方案设计与论证+家具生产”四个板块,学生动手设计,举办了以“椅子”为主题设计的家具工作坊成果展。教学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毕业设计(论文、创作)

2015年开始,学校逐步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多元化改革,将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作为学生的顶峰体验课程,强调综合训练环节;坚持毕业设计(论文、创作)选题来源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生产、创作、科研和社会实际。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对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答辩、抽检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采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施论文全过程管理和监控,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通过第三方查重系统检测,重复率高于25%不得参加答辩。聘请其他高校教授、业界专家作为答辩组成员,控制答辩质量。2022-2023学年,2767名学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创作),其中2736份毕业设计(论文、创作)选题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占比98.9%

、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不断深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调专业服务地方发展,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搭建夯实基础、强化实践、交叉融合、突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引导课程实现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坚持产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必须制定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应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毕业要求需明确、可测量。课程体系应逻辑清晰,科学合理,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同时应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并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培育方向;三是建立并完善具有传媒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大学外语、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打造传媒人才核心素养通识必修课建设;完善通识选修课建设,建立引进加自建的通识选修课程库,不断丰富通识选修课程;四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除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创作)之外,各专业每学期增设专业综合实训(创作)环节。每学期期末拿出至少2周时间用于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训(创作),整个教学计划调整为教学周、考试周以及专业综合实训周。学校的专业实践已经形成了课程实践+每学期专业综合训练+毕业综合训练、由简单到复杂、阶梯式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不断与企业行业深化合作,越来越多的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各类实践教学。

7  2021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一览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938.00

83.66

16.34

59.70

40.30

165.00

81.82

18.18

050201

英语

2938.00

73.86

26.14

64.87

35.13

166.00

71.08

28.92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878.00

84.43

15.57

51.49

48.51

162.00

82.72

17.28

050303

广告学

2798.00

78.27

21.73

52.39

47.61

157.00

75.80

24.20

050304

传播学

2798.00

78.27

21.73

50.96

49.04

157.00

75.80

24.20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2866.00

79.90

20.10

50.87

49.13

161.00

77.64

22.3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046.00

87.39

12.61

54.69

45.31

171.00

85.96

14.04

080707T

广播电视工程

3002.00

82.94

17.06

54.96

27.98

168.50

81.01

18.99

080902

软件工程

3222.00

89.57

10.43

50.96

49.04

182.50

88.49

11.51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006.00

85.10

14.90

53.03

46.97

170.00

83.53

16.47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870.00

71.85

28.15

59.44

40.56

162.00

68.83

31.17

120801

电子商务

2878.00

72.20

27.80

54.55

45.45

162.00

69.14

30.86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2878.00

72.48

27.52

59.56

40.44

162.00

69.44

30.56

130201

音乐表演

2926.00

77.58

22.42

53.11

46.89

165.00

75.15

24.85

130202

音乐学

2958.00

80.53

19.47

51.18

48.82

166.00

78.92

21.08

130205

舞蹈学

2926.00

76.49

23.51

31.51

68.49

169.00

74.56

25.44

130301

表演

2878.00

82.21

17.79

44.27

55.73

162.00

80.25

19.75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730.00

81.25

18.75

53.70

46.30

154.00

79.22

20.78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2794.00

81.68

18.32

52.47

29.21

157.00

79.62

20.38

130306

戏剧影视导演

2770.00

81.52

18.48

52.64

47.36

155.00

79.35

20.65

130307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2886.00

82.26

17.74

44.98

55.02

162.00

80.25

19.75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638.00

76.95

23.05

54.66

45.19

153.00

75.16

24.84

130310

动画

2886.00

82.26

17.74

43.87

38.39

162.00

80.25

19.75

130311T

影视摄影与制作

2778.00

81.57

18.43

48.74

51.26

157.00

79.62

20.38

130404

摄影

2886.00

80.60

19.40

47.75

52.25

162.00

78.40

21.6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878.00

81.65

18.35

41.49

58.51

162.00

79.63

20.37

130503

环境设计

2874.00

83.30

16.70

45.72

54.28

162.00

81.48

18.52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2814.00

81.81

18.19

50.68

49.32

162.00

80.25

19.75

全校校均

/

2883.57

80.48

19.52

51.23

46.87

162.71

78.40

21.60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健全立德树人落实落地机制,完善三全育人体

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武汉传媒学院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武汉传媒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武汉传媒学院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文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年终考核、合同期满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和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学校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评价标准,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学校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及时调查,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引导、督促教师潜心从教。学校认真开展武传好老师”“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评选表彰活动一批优秀个人和团队脱颖而出全校教职工形成了爱生敬业 乐于奉献 潜心育人 甘为人梯的良好风尚。近三年,教职工中荣获“武传好老师”“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达255人次,有力促进了良好师风的形成。

2.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单位、党政部门共同配合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积极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想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学校不断强化教师的守渠种田意识,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行同向,同频共振。思政课利用学习通辅助教学,课堂互动频率明显增加,通过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经典诵读、模范人物探访、热点激辩、思政主题艺术创作等各类思政实践活动,让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专业课教师努力探索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如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共同编创的原创红色系列广播剧《荆楚长歌忆忠魂》(6集)上线“学习强国”讲述了张南一、赵世当、何功伟、闻一多、徐全直、杨威这六位湖北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不仅故事精彩、制作精良,而且进一步展示出我院师生坚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融入实践。电影与电视学院在毕业展映、毕业汇演、电影点映等专业实践中渗透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沉浸式接受思政教育。人文艺术学音乐表演学生参演的沉浸式红色革命剧《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音乐创作观,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自信。

  • 着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学生知识学习、强化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学校大力整合校内网站、校报、广播台、学校微信、微博、网络电视台等各类校园媒体,形成了新闻采写与编辑、播音主持、栏目策划与制作、摄影摄像、视觉设计、媒体推送等比较完整,涵盖传统纸媒、网络媒体与新媒体的校园传媒体系,成为传媒学子校内实践的舞台。

学校积极推进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以校级大型活动为依托,以教师指导学生为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目前,学校的实践平台已能初步实现传媒类文化产业链全覆盖,实践项目包含有活动策划、文艺演出导演、节目编排、舞台美术设计与制作、文创设计与会展、新闻采编、主持与直播、摄影与剪辑、全媒体推送等。我校现有校级大型实践活动毕业季影片展暨颁奖典礼、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专业汇报展演、秋造艺术节、聚光灯年度人物盛典、新年朗诵会、迎新晚会等。

学校大力推进综合训练的改革与创新,各专业在学期末均设置有综合训练环节,利用综合训练将多学期的相关知识予以整合,通过相对综合性的选题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每个学期末举办为期两周的期末展示,为综合训练的成果提供展示平台,积累了众多优秀的原创文艺作品。

学校积极扶持工作室的发展,由骨干教师牵头成立工作室,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演练,并逐步走向市场,承接项目。如设计学院只是工作室,承担校内外多项大型活动的整体视觉设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熟悉工作流程和要求;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教师创建的彳亍工作室完成校内外多部戏剧舞台布景设计制作,作品在中南剧场、湖北剧院、中国评剧院、黄梅戏大剧院等场所演出。教师工作室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创作和实践的又一有效平台。如新闻传播学院微光融媒体工作室先后和人民网(湖北频道)、荆楚网、长江网、百度百家号、中国建筑科技馆合作,成果丰富。文化管理学院师生共同打造的“三品转化平台”——“吾传说”文创空间,为全校师生提供文创作品展示、文创产品孵化、文创商品售卖等“三品转化”服务。

学校加大了对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竞赛项目实行重点扶植和培育。学生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重要赛事中连创佳绩。本学年,学生在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各类赛事中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项62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1项、省部级奖项520项。学生获专业比赛奖项302项,其中国际性奖项2项、全国性奖项39项、省部级奖项261项。学生创作、表演的代表性作品93部,全国影响力的26部、区域影响力的8部、省内影响力的59部。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了创新创业类公共必修课,并把创新创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进行管理,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2022-2023面向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线上公共选修课8门,面向全校二年级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获得方式包括选修学科竞赛类课程,赴海外研修,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参加学术讲座等教务处和相关部门认可的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设立创业指导办公室,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指导与项目评估,指派创业指导师和专业教师,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定期举办创业大赛、主题沙龙、校友创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形成浓厚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指导与项目评估,指派创业指导师和专业教师,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举办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创业新机遇——2023年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沙龙活动2023年首届湖北省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于20144月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免费提供经营场地,对进驻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指派创业指导老师,定期与其进行交流,了解项目的发展情况,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服务。截2023年底已有40余项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我校创业园本学年,新增8个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我校学生开办的武汉映维互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才聚荆楚·创业湖北”2023年度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

2022-2023学年,学校获批6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9个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学生参赛项目共388个,累次参赛学生人次1733人,以本科生创意组为主,其中《湖北宣恩非遗活化露营产品开发》项目获省赛铜奖。

(五)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快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与多家传媒类企事业单位在共建实验班、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培训师资、项目合作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

共育人才。广告学专业与优矩互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字影像实验班,引入企业骨干人员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实习实训。学校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作为特聘教授,进入课堂授课或开设讲座或指导学生实践;积极推动校企项目合作,并将项目引入教学。目前,学校已形成师生“同研”、校地-校企-校校产教“领研”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22年,横向课题项目76项,到账经费423.5万元。在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学校还将企业真实案例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由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如:在湖北省两会报道项目中,新闻传播学院将实践环节植入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媒体真实项目制作,参与制作的“电子日历”产品《两会日历》,在长江云、学习强国、湖北之声微博微信、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同步推送,全网传播点击率突破100+

共建资源。学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业内知名企业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开展项目合作,并积极推进实习实训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截至目前,学校各教学单位与123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包括湖北光电制作中心、湖北电影制片公司、网易传媒、腾讯大楚网、天堂映画、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等知名企业机构,保证了实习、实训工作顺利开展;与快手、无忧传媒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优矩互动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数字影像实验室,建成实景拍摄影棚30间、直播室4间和互动教室1间,为学生搭建短视频拍摄制作、视频直播等校内实验实训平台;获批14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产学研”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新闻传播学院与清博清博智能科技公司联合搭建实习实践育人平台,开设《网络舆情分析》和《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课程,以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同时每学期选派优秀、有志于从事舆情分析的学生在清博进行集中性专业实习

共促就业。学校积极推动与企业共建优质实习就业基地,先后与荆楚网、人民网湖北频道、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等123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安排学生在暑假期间进入就业实习基地和校友企业实习,提前进入职场,体验岗位角色,接受最前沿的专业训练,提升就业竞争力。建立长效人才输送机制,为学生顺利就业搭建了畅通的渠道。

(六)综合素质培养情况

1.第二课堂育人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2023学年,学校以到梦空间系统为主,灵活结合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微信公众号、腾讯会议、钉钉等多个网络平台,开展全方位、全空间、全网络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组织开展2022-2023学年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工作,第二课堂精品项目立项工作,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制度完善及网络管理系统培训;审核、发布第二课堂常规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志愿服务、各类比赛等共计1185个。

2.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社团组织建设与社团管理办法体系,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贯彻落实团中央、教育部下达的新规定新标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

学校现有学生社团28个,新增学生社团2个,打造了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周等一系列丰富的社团活动,活动氛围浓厚,引得不少同学驻足观赏并参与其中。本年度,共计有8668人次参与文体、志愿公益、创新创业等各类的活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体面貌和外在形象的体现。更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使学校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学校校园环境,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七)学生学业指导

坚持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制度。广大辅导员深入课堂、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对学习优异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谈话,对学生困难学生制定学习帮扶计划,对有重修课程学生,制定台账,定点督促。

加强学情研究。对2022-2023学年学业不及格学生、重修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问题,充分了解学情、把握实情,提高改善质量的针对性。开展辅导员听课、督课工作,在查课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展异常课堂学生访谈调查,并抽查课堂。针对学生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问题,加强纪律教育,促进校风学风建设。紧扣课堂出勤、纪律情况,加强上课纪律督促。针对每学期开学初学生纪律松懈的问题,开展到校到课注册情况检查。

持续加强班级建设,促进校风学风向好转变。配足配强班主任,积极推行学长辅导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班级干部的培训,组织开展优秀班级创建活动,把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研究型的团队,以班风建设筑牢校风学风建设。

持续开展学业预警工作。坚持学业预警工作机制,加大对学业困难学生的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好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态度不好、学习动力不足等关键问题。对学生的送达、家长的联系及后期资料进行留存整理,形成学业预警档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了有效的监测与督促。持续开展师生茶座、名师面对面、小导师一对一等行之有效地帮扶措施,为切实解决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问题,学校通过一系列帮扶活动搭建了师生帮扶生生帮扶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学业预警工作机制,形成了学业预警工作闭环。

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风建设,组织了最美笔记评选”“21天习惯养成”“读书月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清晨学生早读、早功、早锻炼在校园里已经颇为常见。另外根据数据统计,本学年,学校图书借阅人次、电子资源浏览及下载人次较以往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一贯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确保教师倾心教学、政策倾斜教学、投入优先教学、教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引导教学,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教学工作体系。

学校建立了领导听课、巡教巡考制度和校领导分工定点联系基层教学单位的工作制度。校领导班子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校务会不定期开会讨论并审议本科教学相关工作,常务副校长坚持参加教学例会,校领导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领导班子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带队参加学校期初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反馈和期末考场巡查,深入所联系的教学单位开展调研活动,走进基层了解教学一线状况;学校建立了校领导面对面活动机制,校领导定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听取学生意见;学校实行校领导带班值班制度,校领导在值班日带领中层干部深入学生宿舍、图书馆、自习室等场所,直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现场办公处理影响教学的问题。

学校对职能部门进行目标考核,其中各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对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满意度状况是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内容的调整促进了职能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教学、保障教学的能力。

(二)完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1.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陆续修订完善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暂行办法》《学生评教制度》《听课制度》《督导工作条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暂行办法》《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师评学工作暂行办法》《武汉传媒学院关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办法》《武汉传媒学院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办法》《课程考核档案检查与评估办法》《毕业设计(创作、论文)工作检查与评估办法》《课程评估实施办法(暂行)》《同行评教实施办法》《实践教学检查与评估办法》《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逐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构成了比较严密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过程,充分保障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实加强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推动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2.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构建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立了学生评教与信息员日常信息反馈、督导听课、同行评教、领导听课、教学检查等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有序运行,推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以评促教效果明显。

学生评教与信息员日常信息反馈学生评教与信息员日常信息反馈已成常态。本学年,组织两个学期的学生评教,共计145250人次,参评率达到92.5%,各学院教师获得90分以上占比62.9%;现有学生教学信息员200余人,本学年收集反馈信息共计4218条。

督导听课学校坚持“督”“导”结合、以“导”为主,鼓励教学督导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从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给任课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学年,教学督导随机听课共计1089学时。

同行评教学院根据《同行评教实施办法》,将教师说课、示范课等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制定了相应的同行评教考评方案和实施细则,聘请业内专家进行严格考评。

领导听课。学校将领导干部听课纳入教学督导常规工作。本学年,校领导及中层领导干部听课235门次,439学时,覆盖8教学单位

教学检查。坚持“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形成了日常巡课、查课制度和期末考试巡考制度,同时不定期调取教室监控录像查看各学院教学日常秩序运行情况,确保教学日常运行规范有序。

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听课以不同的比例和方式计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多维度使结果更加客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已成为教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3.注重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

发布督评简报。根据领导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考核评估、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反馈意见,及时获取教学评价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每月定期编发《督评简报》,及时向学院、相关部门反馈评教信息,并督促改进。本学年,共编印11期《督评简报》,分送给校领导、二级学院,及时整改了学生反映的问题。

做好信息收集反馈。学校设立校领导接待日,打通校领导与师生的交流通道,及时了解师生需求。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通过听课、检查、满意度调查、学生信息员、电子邮箱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和建议。对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反映的突出问题,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以教学信息反馈单的形式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相关问题的处理结果再反馈给相关学院、老师、学生和教学督导,初步形成了管理的闭环。

开展专项检查。学校每年开展课程考核专项评估、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专项评估、实践教学专项评估、课程评估等专项检查与评估工作,并对检查结果印发各项工作通报,深入分析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本学年,学校组织对2022-2023-1学期、2022-2023-2学期课程考核档案、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创作)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整改。同时加大抽查力度,抽查课程考核档案668门次,以及540份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由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质量进行深入评估。检查结果全部纳入学院教学工作年终考核。实践教学共检查了81门次实验实训、学期综合训练课程。16门课程开展了校内课程评估。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座谈、问卷调查、教学信息员反馈、督导评教等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反馈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师生反映良好。本学年,学校组织学生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教师教学、教学条件、学风校风、校园生活、学生服务、成长感知、综合体验八个方面学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3.90%1  本学年学生对八类指标非常满意满意评价占比

(二)学生获奖情况

2022-2023学年,我校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省部级立项16项。学生荣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项62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共101项、省部级奖励的共520项。学生获专业比赛奖项302项,其中国际性奖项2项、全国性比赛奖39项、省部级比赛奖261项。学生创作、表演的代表性作品93部,全国影响力的26部、区域影响力的8部、省内影响力的59部。

(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91.50%。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和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支持学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四)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情况

学校开展了2023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73份。根据调查,我校2023届毕业生中近四成就业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6.65%),为传媒行业贡献大量人才,符合我校办学定位,学院专业层面,毕业生的行业流向与各学院、各专业培养情况基本吻合。该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0.04%,毕业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较高;毕业生就业感受较好,对岗位及工作内容的认同度较高,我校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88.38%

2023届本科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1.29%,整体评价较高。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92.23%,与2022届相比,2023届本科毕业生对教学满意度提高了0.47%2023届毕业生对教师的学习指导的满足度评价较高,为92.68%

(五)毕业与就业

2023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03%,截至202291日,其中升学69人,升学率为2.53%;出国、出境、留学32人,占总数的1.17%;到公共管理单位从事公务工作15人,到国有企业就业71人,高等教育部门工作3人,初、中等教育部门工作32人,医疗卫生单位工作8人,事业单位就业57人,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项目服务的17人。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纳入各学院目标考核重要指标,加强就业信息化服务,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提升就业管理与服务水平,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建立了2500余家用人单位数据库。

创新招聘模式,凸显传媒特色。202311月,学校承办了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摆摊式”招聘会方式,将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与毕业生专业汇报展演相结合,将毕业生“简历”搬上舞台,毕业生通过专业汇演向用人单位亮出“立体简历”,展示专业水平,毕业生既是演职人员,也是求职者;用人单位是观众,更是面试官,在线上观看毕业生专业展演的同时,用我校毕业生自主开发的微信小程序选聘毕业生,实现“线上”预选,让双向选择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2023年,为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评价的反馈作用,帮助学校优化调整培养内容和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校开展了用人单位评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和反馈。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100.00%,其中很满意的比例为55.56%。聘用过我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均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我校毕业生。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工作能力满意度除“压力承受能力”(89.62%),其他均达到90%以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意度最高,为98.13%

8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满意度评价

项目

满意度

团队合作能力

96.27%

沟通与交流能力

96.22%

创新能力

92.52%

动手操作能力

94.39%

终身学习能力

94.34%

信息技术/电脑技能

94.40%

解决问题能力

98.13%

时间管理能力

92.52%

压力承受能力

89.62%

组织管理能力

94.39%

批判性思维

94.34%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传媒学院2023年用人单位评价数据。

9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水平的满意度评价

项目

满意度

专业基础知识

98.13%

专业前沿知识

96.22%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91.59%

跨学科专业知识

92.52%

数据来源:麦可思-武汉传媒学院2023年用人单位评价数据。

 

(七)优秀毕业生代表

办学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4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已有一批优秀学生崭露头角,获得大量奖项和社会好评。以下是优秀毕业生中的部分代表

谭金伟   2005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创立武汉维京影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中央部委及各级政府单位合作多个影视文化项目,与华为、泰康,海尔、中国铁建、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公司长期提供影视制作服务,先后在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地为政府及跨国企业拍摄影视片纪录片。

张维娜   原名张娜,2006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现为中国内地女演员,签约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作品:《箭在弦上》《古剑奇谭》《爱的阶梯》《五鼠闹东京》《生死黎平》《大唐荣耀》《火王之破晓之战》《剑王朝》等。

朱雅文   2007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现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任建筑师。曾参与山东省临沂一中、河北衡水一中、湖北省监利县文体中心等大型项目的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

胡丹丹   原名胡丹,2008级表演专业学生,现为中国内地华语女歌手、演员,签约上海烈火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主演作品《香火》《恋恋阙歌》《闺蜜嫁到》《猎豺狼》《青春须早为》《失恋疗养院》等,参演电视剧《幸福院》《赘婿》等。

     201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任出镜记者。

     2011级摄影专业学生,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任演播室视频技术,负责CCTV5节目的播出。

康成业   201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现就职于阿里集团,担任组织文化专家。代表作有《高考2020》《原地生长》《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了不起的村落第二季》《一路象北》等。

王昕晨   2013级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学生,现就职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陈彦臻   2015级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学生,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先后参与国庆70周年庆典直播、北京冬奥会、东京奥运会、卡塔尔世界杯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直播工作并荣获嘉奖。

    2016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现就职于人民日报文旅网。2020年抗疫期间组件线上支援团队助力抗疫。一个多月里,参与帮扶了30多位患者,帮助14家医院联系到捐赠物资。

邓诺亚   2016级广告学专业学生,先后签约广州森明模特公司、新加坡mannequin经纪公司及法国select经纪公司。为balmainheavengaia盖娅传说走秀,为例外、雅莹、曼娅奴、乔万尼、百丽、宝姿等众多品牌出镜,参与拍摄L'officialSG,TmagazineSg,cittabella,graziaElleHKMarieClaire HK,herworldbrides等时尚杂志。

    2016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职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在校期间,获得金犊奖等多项专业奖项,参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新闻报道活动。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入职宜昌市秭归县融媒体中心任记者。在校期间60余篇稿件被《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刊登,并被人民日报官微、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国家级媒体转载。

黄祥军   201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现就职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任研发工程师。

七、特色发展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内涵发展,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用、展、评、转”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训练、学业评价等实现了一体化的设计和创新。

“学”,按照“以学为本,学为中心”理念,重构四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师生同频共振的生态课堂。“用”,即“应用为本,学以致用”,重组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开展项目载体的实践训练,以行求知。“展”,即组织展演展映展览,以展为介,以展促学。“评”,即采用多元评价,以评启思。“转”,即促进三品转化,以转提质。为推进五步教学法落实落地,学校明确了工作思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一条主线,在“德育”和“技艺”双轮驱动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级展示体系,搭建了四大展现平台,力求实现课程衔接联通、专业协同合作、实践能力增值、成果应用创新和社会影响提升等五大目标。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探究不够深入,创新程度不高,质量有待提高。学校将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过程管理,严把选题关口;持续推进“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创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师资队伍存在着青年教师占比偏大,专业之间师资数量状况不平衡的情况;学校教师整体科研、艺术创作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还不够强;部分教师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师资引进力度,实施精准人才引育,多措并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切实加大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加大科研创作奖励和扶持力度,引导教师加强应用型研究和艺术创作,以科研和创作反哺教学,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和创作水平。